现在很流行一句话∶“优秀的人,早就戒掉了情绪。”
但如果把情绪都戒掉了,无论何事都不愁不喜,岂不是每日如行尸走肉,了无生趣?因为人本就有七情六欲,有情绪是一件正常的事。
我们的困扰,主要在于如何面对负面情绪。很多人以为,把负面情绪控制住就好了。
但按社会学家的调查,人的真实心情叫情绪感受,表现出来的情绪叫情绪表达,但控制情绪往往意味着两者有差别。差别越大,我们要付出更多的情绪劳动,换言之,就是更累。
比如,有时候明明很想发火,忍住后,却可能会不知道哪一刻,突然情绪崩溃。
面对情绪,不是堵,不是围,不是忍,而是要养,要聪明、细腻的“养”。
最好的养生,其实是养情绪。今日翻阅旧籍,寻找方法,与君共勉。
人的情绪有很多种,不过七种: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这七情,每一种都对应着我们的脾脏。 一般情况下,这七种情志是不会伤害身体的。《素问·举痛论》说:“怒伤肝、喜伤心、思伤脾、忧伤肺、恐伤肾。”但如果长期情绪混乱、偏激过度,则可能影响气血顺畅,引发疾病。
中医认为“心主神明”,心主喜,过喜则“伤”心。
心情愉快,心则舒畅。但如果突然一下子高兴太过,则容易出事。像《儒林外史》里的范进,终于中举,高兴过头,就发疯了。
有些老人常年在家,孩子回来几天便十分开心,但一走,人就蔫了,也有因为心耗了气力有关。
有时听人说:“最近肝火旺,别惹我。”
听了好笑,其实也是有道理的。因为肝主怒,人一生气,就会肝气横逆。
怒,也是我们经常会碰到的负面情绪。如今工作压力大,人也容易暴躁,一遇到不如意的事,只想把“栏杆拍遍”。
如今春季,正是养肝最好的时候。把肝养好了,人也少有这类情绪。这一点会在最后讲。
《灵枢·本神》云:“愁忧者,气闭塞而不行。”
传说,伍子胥为了过文昭关,一夜之间白了头,这都是被事能逼的,过分忧愁了。
这年头,不失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现代人。
但是,人为什么会失眠?其实都是思虑过重。因为过思伤脾,脾伤则影响睡眠。
《红楼梦》中林黛玉常年睡不好,久久未能入睡,睡着了也容易惊醒,这与她忧思过重不无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