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
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:“一候水始冰;二候地始冻;三候雉入洪流为蜃。”意思便是,从立冬开端,水已经能结成冰;土地也开端冻住;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,而海滨却能够看到与野鸡的线条、色彩十分相似的大蛤。
对“立冬”的理解,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季开端的意思上。追根溯源,古人对“立”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,是树立、开端的意思。
但“冬”字就不那么简略了,在古籍《月令七十二候解》中对“冬”的解释是:“冬,终也,万物保藏也”,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结束,保藏入库,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蛰伏。

看来,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季的来临。完整地说,立冬是表明冬季开端,万物保藏,躲避严寒的意思。
立冬开端,阳气衰微、温度重复,正是人体抵抗力最弱的时节,此刻可用艾灸 灸特定穴道,顾护初升阳气、扶正固本,从而调集人体潜能,激起正气,祛除病邪。
尤其是缓慢支气管炎、哮喘、脾胃、胃肠疾病、颈肩腰腿痛、风湿骨病以及各类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长时间缓慢病患者,尤其推荐!
立冬前后开端艾灸,对于其它素体阳虚、四肢严寒、畏寒怕风、夜尿频频、宫寒的人群,以及免疫功用低劣等导致的不适也有较好的作用。
立冬前后艾灸这些穴道
元气满满、精力充沛
1、神阙灸
神阙,即肚脐眼。具有复苏固脱、温补元阳、健运脾胃、延年益寿的成效。
以现代医学的观念看,“脐”仅仅初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的一个瘢痕安排;但中医认为,脐中是一个具有调病作用的重要穴道,名叫“神阙”。此穴被认为是经络之总枢,经气之汇海,能司管人体诸经百脉。

当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,经过影响或施药于神阙穴,便有调整阴阳平衡、气血和畅的功用,收到祛邪调病之成效。老年人阳气不足、真元虚惫者尤宜之。
明·都穆的《都公谈纂》记载有这样一件趣闻:永乐年间,嘉兴人金晟任刑部主事。一次讨贼中,官府捕到匪徒多人。令金感到惊讶的是:匪徒的头目竟是一位“年过百岁“的寿星,此人看上去却毫无老态,而“面如童子”。
金晟起先不信,所以拟文派人到犯人客籍调查取证,结果无误。金所以亲审该盗首,“问其以致寿之故”。犯人说:少时居荆山时,听一异人告之:常以草灸其脐,令人多寿。所以自己长时间操行此术,“遂知至此耳。”
相似的记载也见于其它古代医书中。如宋代《针灸资生经》载:“有人年老,面颜如童子者,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。”
温文灸:艾条悬灸每次20-30分钟,以灸至部分稍红晕为度。
隔盐灸:将脐顶用盐填平,上置艾炷施灸。觉热或微痛时换炷再灸,每次5-7壮,每周1-2次。
隔姜(附子饼)灸:以黄豆巨细或枣核巨细的艾炷置于穿刺数孔的鲜姜片或附子饼上灸,以部分潮红为度。每次灸3-5壮。
2、关元灸
关元是中、老年人保健灸的要穴。具有温肾固精、补气回阳、通调冲任、理气和血之成效,主调诸虚百损,秋冬十分合适艾灸。
温文灸:于穴道上悬灸,每次10-20分钟,以灸至部分稍红晕为度。
温灸盒灸:温灸30-60分钟,以小腹温暖舒适为度。
亦可选用隔姜(附子饼)灸,方法同神阙。
3、足三里灸
足三里是成年人保健灸的要穴。具有补脾胃、调气血、助运化、补衰弱、扶正培元、祛邪防病的成效。
温文灸:点燃艾条,于足三里穴上距皮肤3厘米处悬灸,部分有温热舒适感时固定艾条不动,每次灸20-30分钟,以灸至部分稍红晕为度。
4、配穴:肾俞、风门、气海
肾俞灸具有调度肾气、健旺腰脊、聪耳明目、健身体、壮元阳的成效,有肾虚预兆的朋友,尤其是男性可加灸;
风门适宜于青年中体质较弱、常患感冒者,常温灸具有宣肺解表、分散风邪的成效;

气海灸具有培补元气、益肾固精的成效,心肺功用不好,简单气喘、出汗的朋友主张灸之。
保健灸法虽简便易学,但一定要坚持,只要长时间坚持才能取得好的作用,一起也要十分注意用火安全,避免灼伤!
除了艾灸外,中医学还十分重视换季的饮食调养:
立冬前后,饮食应顺时节而变
宜滋阴潜阳
初冬饮食对正常人来说,应当遵从“无扰平阳”的准则,即是食用滋阴潜阳、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,像牛肉、桂圆、木耳等物皆是有利的食品。
对于一般体质偏弱而无严峻疾病的人来说,立冬后进补,能够根据自已身体的实际情况,适当选用一些药食两用之品,如红枣、芡实、薏苡仁、花生仁、核桃仁、黑芝麻,即可到达进补之目的。经过恰当的食补,可使身体取得所需的营养和能量,让身体逐渐强壮起来。